近50万字的长篇小说《长安》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资料照片)。
陕西日报记者 李向红
2021年,我省著名作家阿莹的长篇小说《长安》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小说以近50万字的篇幅,讲述了共和国第一代军工企业的筹建历程。这部铸魂立传式的著作,展现了共和国第一代军工人用热血和生命投身军工事业。该书出版后,得到了文学界的广泛好评和读者的普遍关注,入选中宣部2021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中国小说学会2021年长篇小说排行榜、第六届长篇小说年度金榜、作家出版社2021年度好书榜。
6月19日,由中国作家协会、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作家协会、作家出版社联合主办的阿莹长篇小说《长安》创作研讨会在北京、西安等地以线上线下联动的方式举办,与会专家学者对这部作品给予高度评价。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敬泽,中国作协副主席阎晶明,中国作协创联部主任彭学明,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李朝全,作家出版社总编辑张亚丽,中宣部文艺局文学处处长胡友笋,陕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武勇超,陕西作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齐雅丽,陕西作协党组成员、主席贾平凹等出席会议。研讨会由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何向阳主持。
南帆、孟繁华、白烨、潘凯雄、梁鸿鹰、胡平、贺绍俊、王尧、刘琼、李舫、孔令燕、谢有顺、王金胜、饶翔、刘大先、丛治辰、李云雷、宋嵩、崔庆蕾等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坛一线专家学者,肖云儒、李国平、王春林、李震、李浩、穆涛、段建军、弋舟、杨辉等陕西老中青三代知名评论家作家参加了研讨会。
■书写热血沸腾的奋斗岁月
《长安》有力地呈现出了大历史观,无论是对于新中国的工业经验,还是对于新中国军工人的精神成长,都是放在新中国的历史脉络、背景中去表现的。《长安》写的不仅仅是军工行业,不仅仅是工业经验,更是新中国的故事,是文学创作的又一个重要收获。
李敬泽认为,《长安》是一部很重要的书,一方面是由于作家自身的思想、艺术和经验的提炼,另外一方面是因为小说所描写的新中国重工业、国防工业的发展史,是工业题材文学创作的一个很重要的收获。“这部书展开了一个非常独特的社会史视野,我们所看到的绝对不仅仅是一个工厂的建立,而是一整套社会组织的建立、社会生活方式的建立。要想理解中国的现代历程,《长安》是一个非常宝贵的、非常生动的社会史视野下的旁证。”李敬泽说。
年过八旬的老作家蒋子龙这样评价《长安》:“阿莹对中国长篇小说的贡献在于拓展了长篇小说创作的题材领域。中国的军事工业在中国的工业中占着非常重的分量,现在依然如此。但是很少有作家涉足这个领域,遑论有点神秘色彩的军工题材。阿莹驾驭得很好,他的故事结构、人物设计都很有意思。阿莹文学功力坚实、小说情绪饱满,与这个题材非常相称。”
“《长安》把新中国军事工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历史变迁书写得细腻逼真,把一代勇于献身国防工业的群体描写得栩栩如生,把一段热血沸腾的奋斗岁月编织得动人心魄,作品极具现实意义和地域、行业特征。作者聚焦现实题材,坚持现实主义创作传统,同时有着丰富的情感。”贾平凹说。
■开辟陕西文学的新空间
《长安》的作者阿莹已走出军工企业多年,一直想写一部反映军工企业的长篇小说。20多年军工企业的生活工作经历,让阿莹有着深深的军工情结,其内心深处对于抒写军工人这个特殊群体的生命轨迹、精神历程,有着深深的渴望。早在1989年,阿莹的短篇小说集《惶惑》出版时,他就萌生出创作长篇小说的念头。
“《长安》描写军工企业的创业之难、发展之艰,并着力于这一战线中各色人物的性格塑造与命运描摹,写出了军工企业对于军队和国家的特殊贡献,以及军工人的精神风采。”武勇超说,“阿莹以丰富的文本形式展现了文学创作的无限可能。”
肖云儒认为,这部作品是近年来我国长篇小说创作的一朵新花、一个新的成果。“《长安》这部书的作者,以他非常丰厚的个人的生存经验,依托所在的那个大院文化厂区土壤,让工业题材回归工厂,回归了大院文化和工业战线。我觉得这个回归不是对第一个阶段的重复,而是一个高层次的回归。”肖云儒说。
与会专家学者将《长安》放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工业题材作品序列中进行讨论,从叙事方式、人物群像塑造、军工企业的发展历史等角度,对《长安》的人民性内涵、现实主义文学风格以及鲜明的艺术价值,对中国军工人的正气、骨气、血性以及如何书写军工人身上的民族精神和审美意蕴等方面作了深入探讨。
阎晶明、何向阳、孟繁华、白烨、李国平、李震等专家学者评价,这部小说塑造了一群真诚感人、血肉丰满的军工人的群像,扩展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写作边界,小说的创作方法是现实主义的,尤其是对历史的客观态度,显示了一个作家的勇气和探索精神。同时,与会专家学者认为,这也是一部开放的现实主义作品,其中有诸多现代小说元素,特别是人物心理的描写,极大地丰富了小说的内涵。因此,《长安》的丰富性是多种元素合力构成的结果。它为工业题材小说创作提供了全新的经验。
此外,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这部近50万字的长篇小说将个人命运的起伏与时代的发展交汇融合,写出了共和国第一批军工企业的创业之难、发展之艰,以及军工企业对共和国的特殊贡献,塑造了一批鲜活生动的军工人形象,可以说填补了中国新文学史上军工题材作品的空白。同时,《长安》是工业题材创作的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体现了一代军工人对山河、对人民、对国家、对民族的担当奉献,开辟了陕西文学的新空间,对陕西作家开拓文学书写领域具有深刻的启示。
谈及创作初衷时,阿莹追忆起在军工城的成长经历。军工城里生活着一群老红军、老八路、老技工,还有刚刚扔掉锄头的农民。他们生活在一起、工作在一起,发生了一系列具有时代特征的故事。在阅读他们的档案的时候,阿莹发现,几乎每一个人都是一本大书,其经历都足以写一部小说,非常令人感动。他说:“《长安》虽然写的是过去年代人们的生活、语境、面对生活的态度和行为,这和今天的情况是完全不同的。但人们对美的追求、对爱恨情仇的炙热情感是相同的,而用文学的形式来记录这一段历史,是文学工作者的幸福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