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十九大,追赶超越看今朝。今天我们带您去走进中国农科城——杨凌,近年来,杨凌按照“五个扎实”的要求奋力追赶超越,建设世界知名农业科技创新城市,在科技创新、示范推广、城市建设等方面实现突破发展。就让我们去体会农业硅谷的新变化。
农业始祖后稷
4000多年前,农耕始祖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开启了中华农耕文明的先河。今天,近7000名农科专家在杨凌潜心科研、躬耕大地,五年来,杨凌新增科技成果和专利申报4859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居全省第一,全国18个省区301个示范推广基地里都留下了鲜明的“杨凌符号”。2015年,“杨凌农科”品牌以总价值661.9亿元位居全国区域农业品牌第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这座始建于1934年的生态园林式农业学府,绿树成荫、书香弥漫。建校80多年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培养输送本科以上专业人才13万名,有15位校友成为两院院士,到2016年底,累计获国家科学技术奖40项;不久前,学校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序列,迈入了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新阶段,这也为杨凌建设特色鲜明的世界知名农业科技创新城赋予了新的动力。
杨凌会展中心
眼前的这个看起来像绿色梯田的扇形建筑是杨凌会展中心,也是杨凌农高会的主会场。每年的11月初,上百万农民来取经求宝、科技工作者和各界人士带着农业科研新成果来到这里进行交流展示,每年平均有3000多项实用技术通过这里辐射到更广袤的田野,带给更多农民朋友们致富增收的希望。
杨凌农林博览园
您现在看到外观像巨大瓢虫的仿生建筑是杨凌农林博览园中的昆虫博物馆,博览园共收藏昆虫、动物、植物等标本170多万份。如今,这个融知识性、观赏性于一体的农业科技大观园和遍布在杨凌的30个田园农庄,已经成为杨凌农业科技休闲游的靓丽名片,仅今年上半年就接待游客300多万人次。
杨凌自贸区大楼
这里是陕西自贸区杨凌片区,今年4月1号,杨凌自贸片区作为全国第一个农业主题自贸实验片区挂牌运行,微信办证、“三合两联” 项目审批等一批创新改革事项落地生根,半年时间,杨凌自贸区新增注册企业297家,累计注册资本27.13亿元,显现出高效快捷的“杨凌效率”。
汇承果园
这个占地500多亩、汇集100多个国内外先进的苹果品种的果园,有一个特殊的身份—中哈苹果友谊园。果园最新培育的一批苹果种苗将在年底前运往哈萨克斯坦,与中亚地区国家在苹果种苗培育、生物防治等方面开始了富有成效的合作,让农业科技花开“一带一路”。
杨凌渭河湿地生态公园
这里是杨凌渭河湿地生态公园,今年8月,渭河杨凌段二期工程全面建成,形成了5000多亩生态水面,景观带延伸至8公里,构成渭河沿岸最大的人工蓄水景观,悠悠渭水也让农科之城多了水韵灵动的美丽韵味。
杨凌大道
城市更美丽,交通也更畅通,2015年,作为杨凌未来城市中心的杨凌大道建成通车,城区面积扩展到30平方公里,形成了六横五纵的交通路网,人均绿地面积达14.7平米。一个农科特色鲜明、生态环境优美的的现代田园城市已经形成。
爱上杨凌的N个理由
五年来,杨凌的农业科技创新稳步增强,生态治理的脚步不曾停歇,百姓生活幸福指数不断提升,爱上杨凌的N个理由,生活在这座小城的百姓们有话要说。
记者:“你觉得杨凌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
大学生:“杨凌这个地方比较小,比较安逸,就可能竞争压力比较小,适合努力学习好好拼搏努力创业。”
老人:“杨凌这地方还有什么可说的?感觉到这里既安全又安静又舒坦,为啥?空气好,日光空气水样样都好。”
国外留学生:“我最喜欢就是安全,跑步、散步都可以很安全。”
国外留学生:“我喜欢杨凌,因为杨凌没有很多路没有很多车,这里的天气很好我也很喜欢。”
国外留学生:“水果我很喜欢吃,葡萄还有杨凌的西瓜都很甜的。”
记者:“如果让您选择三组词来形容杨凌,您会选什么?”
杨凌市民:“这三个词应该是创新杨凌,融合杨凌,共享杨凌。”
中学教师:“美丽杨凌,生态杨凌,绿色杨凌。”
年轻创客:“创新杨凌,科技杨凌,带动杨凌。”
工厂职工:“最美的杨凌,最富有的杨凌,最有发展潜力的杨凌。”
记者:“您觉得这些年杨凌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夜市小商贩:“那会卖煎饼果子不行,那会生意不行现在最近这五年蒸蒸日上,以前(一天)能卖一二百个,现在(一天)能卖四五百个。”
在读博士:“我2011年来的时候每次回家的时候就很折腾,坐车不方便或者说你走的点没有车,但是这两年随着高铁和动车的开通很方便,一个小时之前我可能还在学校宿舍里面待着呢,但是我一个小时之后我就会在西安的某个地方溜达。”
大学老师:“过去回家的时候那个路全部都是石子路,我从南校区到北校区去的时候要过陇海线,火车一停我从下面要爬过去,现在你看杨凌公路从杨凌过,最让我感触深的是一个小小的杨凌有两个高速公路出口。”
消防战士:“我感觉就是随着企业和厂家越来越多,我们的任务也越来越重,以前可能去熟悉去演练可能就几家但是现在基本上周周都要去熟悉去演练。”
【杨凌面孔】85后农业创客姜义亮:把脉大地 点“土”成金
杨凌面积不大,却汇聚着上百家农业科研单位和省部级农业科研平台,许多与农业科技打交道的年轻人也在这片创新的土地上,实现着自己的青春梦想。杨凌面孔,让我们来认识一位年轻的农业创客——姜义亮。
杨凌锦华生态有限公司总经理姜义亮:“我叫姜义亮,来自新疆乌鲁木齐,今年29岁,来杨凌12年了,目前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的一名在读博士。很多人印象中博士可能是这样的:带着高度数眼镜,每天不是在泡在图书馆里,就是待在实验室里,不是在电脑前分析数据,就是在书桌前看文献、写论文,生活除了学术就是学术,我和他们一样,我也和他们不一样。(企业家装扮、穿西装,打领带、黑皮鞋)我还有另一个身份那就是农业创客。2015年我在杨凌创办了一家农业生态公司,专门为生病的土壤做治疗,解决土壤污染和重金属含量超标的问题,因此也有人叫我‘土壤医生’。”
公司位于杨凌众创田园,这里是国家级创业园区,孵化着600多家创业团队,涉及生物医药、节水灌溉、环保、农资等多个领域,很多年轻人和我一样,在这里和农业打交道。我们公司占地1000多平米,园区为我们减免了半年房租。”
杨凌锦华生态有限公司研发总监沈锋:“我们参与的这个垃圾处理项目,正在竞标过程中,一共有4家单位,其中有一家是安徽那边的,我们正在跟他们PK。”
杨凌锦华生态有限公司总经理姜义亮:“如果能竞标成功的话,一定是我们公司的一个标志性项目。不同于普通白领每天有大部分时间待在办公室,我们农业创客的工作50%在实验室,50%在农户的地里。”
蓝田县华胥镇红薯地
杨凌锦华生态有限公司总经理姜义亮:“咱们现场是采0到20公分的土壤样品,顺时针进去旋转几周,看到那个刻度线。”
杨凌锦华生态有限公司研发总监沈锋:“采集到的土壤样本会被带回实验室进行土壤养分和重金属含量的检测报告,根据检测数据,我们会为这块土壤开出一张‘药方’。我们的团队由4名85后在读博士组成,我是CEO,负责公司的整体运营,沈锋,资源环境学院工学博士,公司研发总监,主要负责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项目及技术研发,高海龙,水土保持研究所农学博士,公司技术总监,主要负责测土配方、土壤复垦与改良项目。李鹏飞,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土壤学博士,公司总工程师,主要负责生态规划、水土保持等项目。‘绿水青山’是挂在公司会议室的一幅字,也是我们的创业宗旨和目标——还未来一片绿水青山,让耕者有肥田。创业两年来,从东北的黑土地到西北的荒漠地带,都曾留下我们的足迹,截止目前,我们已经成功完成榆林西北部毛乌素沙地的10万亩风沙土改良、鄂尔多斯矿区土地复垦和甘肃榆中县北部障碍性耕地的改良。今年7月10号,李克强总理来杨凌考察时,对我们的土壤修复项目也十分感兴趣。当时总理就是在这里跟我一起握了手,我跟总理交流了大概五分钟,总理对土壤相关的政策和知识特别的专业,他极大地激发我们在之后的创业道路上更有劲儿,更有信心。”
杨凌众创田园
姜义亮发出了一条朋友圈:来杨凌的第12年,创业的第三年,加班的第N个晚上,创业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但我从来没有感觉到累,因为这里有一群和我一样为梦想奋斗的人,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该拼搏的时刻,我相信总有一天,梦想会在这片大地上生根发芽。
【杨凌面孔】马新世:能搞科研能教书 我是职业新农民
年轻的科技创新人才在杨凌实现着自己的创业梦想,原本只在田间地头和农作物打交道的农民朋友,也在过去五年间,成长为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具备农业管理经验和创新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目前,杨凌共有职业农民414人,其中有8人获得了高级职业农民资格证,马新世就是这样的一位高职称的“新农人”。
杨凌职业农民马新世:“我叫马新世,是杨凌李台街道办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这是我的工作,这也是我的工作,这还是我的工作。其实,我就是渭河边长大的杨凌农民,从记事起,就跟随父亲种瓜种地。”
杨凌职业农民马新世:“你看那片河滩地,就是我之前在这种瓜的地,现在这块地方已经作为养殖产业的一个产业园了。在人们传统的印象中,农民干的大多是体力活,但是我这个人就特别好研究,喜欢琢磨,搞不明白的地方,我就去西农大请教专家和教授,再加上田间地头上的实践经验,1992年,我在杨凌创办了第一家民办西甜瓜研究所,开始尝试培育杨凌本土的西甜瓜品种,那时候杨凌地区的西甜瓜品种都是从台湾和香港引进的,没人相信一个农民能培育出新品种。”
杨凌职业农民马新世:“就像养小孩那样去呵护它,从播种到生长过程,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出现问题。 二十多年里,我先后培育出了6大系,30多个西甜瓜新品种,现在,全国23个省市都有我们的品种在种植推广。让我没想到的是,2014年,经过全省统一的培育和考试,和农业打了28年交道的我,拿上了陕西省首批高级职业农民证书,成为了一名“职业农民”。很多人会问我,到底什么是职业农民?职业农民就是会技术、懂经营、擅管理的新农人。”
杨凌职业农民马新世:“你看我那个粘虫板把虫子一粘几乎不打药我们这都有防虫网。 去年,我筹建了杨凌职业农民创业创新园,新建的120个温室大棚里,种植了西瓜、甜瓜、西红柿、小桔瓜等30多个新品种。现在,我不仅会种地,会研发新品种,还当起了其他农民的老师,每年,我们的新品种、新技术,都会在全国,甚至国际展会和论坛上展示,已经有3万多名来自全国其它省区和国外的农民朋友们来到我这里参观学习。在我的带动下,现在我儿子也成为了一名职业农民。”
马新世儿子马晶:“我爸搞了一辈子农业,我也搞了十几年农业,我感觉我搞这农业挺有意思的。这几年,越来越多像我儿子这样的年轻人加入到职业农民的队伍里,我也有了更多信心,愿意在杨凌这块创新的土地上,做更多的创新研究,培养更多的职业农民,助力杨凌现代农业的发展。总得来说,我的目标是,做给农民看,教会农民干,帮着农民赚。”
数看杨凌新变化 农业硅谷新征程
从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到“一带一路”国际农业交流合作中心,从积极打造农业特色双创新高地,到加快建设全国首个农业自贸区,五年间,杨凌开启了现代农业的新征程,让我们通过一组数据,感受魅力杨凌新变化。
地点一:杨凌现代农业创新园
你能想象吗?在杨凌这块只有13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每年培育动植物新品种30多个,累计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393项,目前杨凌已经面向全国19个省区建立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293个,年推广面积6500万亩,推广效益超过170亿元。
地点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国际交流学院
在杨凌,农业科技不仅旱区受益,也让来自孟加拉国的留学生叶丰非常地钟意,两年前他不会想到自己有一天会坐在杨凌的课堂里学习农业经济管理,会喜欢上这里的美食,甚至说一口地道汉语,而在杨凌,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让这样的不可能变成可能。同样通过旱作农业援外干部培训班,则让来自埃及、加纳等100多个国家的政府官员和技术人员走进杨凌,目前这个援外干部培训班累计开展农业项目培训78期,培训各国政府官员和技术人员1890余名,杨凌正成为一带一路国际农业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基地。
地点三:杨凌众创田园
除了慕名而来的国外留学生,这里还吸引了无数有梦想的创业青年,在杨凌众创田园,入驻这615家创新创业团队,创造了15000多个就业机会,其中有240家都是由大学生创办的企业,50%都是来自外地的大学生,为什么这里如此受创业青年的欢迎?如果我告诉你,这里拥有57万平方米的创业孵化载体,房租减免;16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免费开放;20多项双创优惠政策,全程覆盖;1000万元的种子孵化基金和3000万元的天使投资基金,等你来拿;你是不是也心动了呢?
地点四:杨凌自贸区综合服务大厅
心动的除了政策,还有效率。以前你想注册一家公司,你可能需要跑工商、国税、地税等多个部门,需要核名、填报资料、现场预审等一系列繁琐的流程,而现在,在杨凌自贸区综合服务大厅,七证合一,八项联办,一个窗口完成所有注册流程,如果你想更快,手机扫描一下二维码,通过微信办证,最快30分钟就可以拿到一张属于自己的电子营业执照,怎么样,你是不是也想为这样的杨凌效率点赞?